一、光伏发电原理概述
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光伏效应。当光子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时,会激发电子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从而形成电势差和电流。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是 “光伏效应”,也被称为 “光生伏**应”。这一效应指的是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电压的过程。有了电压,就像筑高了大坝,如果两者之间连通,就会形成电流的回路。
光伏电池是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它由两层半导体材料构成。其中一层为 p 型半导体,具有较多的空穴;另一层为 n 型半导体,具有较多的自由电子。当太阳光照射到 P-N 结后,空穴由 P 极区往 N 极区移动,电子由 N 极区向 P 极区移动,形成电流。
具体来说,硅原子有 4 个外层电子,如果在纯硅中掺入有 5 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磷原子,就成为 N 型半导体;若在纯硅中掺入有 3 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硼原子,形成 P 型半导体。当 P 型和 N 型结合在一起时,接触面就会形成电势差,成为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经过铸锭、破锭、切片等程序后,制作成待加工的硅片。在硅片上掺杂和扩散微量的硼、磷等,就形成 P-N 结。然后采用丝网印刷,将精配好的银浆印在硅片上做成栅线,经过烧结,同时制成背电极,并在有栅线的面涂一层防反射涂层,电池片就至此制成。电池片排列组合成电池组件,就组成了大的电路板。一般在组件四周包铝框,正面覆盖玻璃,反面安装电极。有了电池组件和其他辅助设备,就可以组成发电系统。
为了将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需要安装电流转换器。发电后可用蓄电池存储,也可输入公共电网。发电系统成本中,电池组件约占 50%,电流转换器、安装费、其他辅助部件以及其他费用占另外 50%。
光伏发电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 1839 年,当时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发现光照能让导电液中的两种金属电极的电流得到强化,产生光生伏**应,即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1954 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从此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了实际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计划。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太阳能电池种类的增多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光伏发电技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屋顶计划,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
进入 21 世纪,太阳能光伏发电这种新兴的产业开始向民用领域渗透,在民用建筑设计、施工以及船舶、交通枢纽等运输业中都有应用。
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光伏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未来的光伏发电应用范围将会扩大。除了传统的大型光伏电站,光伏发电还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发电、户用光伏等领域。分布式光伏可以将光伏电站接入到社区、工业区等地,提供更加灵活的能源供应。
总之,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光伏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发电将在未来的能源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光伏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光伏电池的组成
光伏电池主要由两层半导体材料构成,这两层材料分别是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
p 型半导体,也被称为空穴型半导体。它是通过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如硅或锗)中掺入少量的三价元素而形成的。这些三价元素,如硼(B)或铝(Al),在晶格中取代原有的四价原子,从而形成一个空穴(即缺失的电子),这个空穴表现为正电荷。在 p 型半导体中,空穴为多子,自由电子为少子,空穴相当于带正电的粒子,在这类半导体的导电中起主要作用。由于 p 型半导体中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故 p 型半导体呈电中性。空穴主要由杂质原子提供,自由电子由热激发形成。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空穴)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就越强。
n 型半导体,也被称为电子型半导体。它是通过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P)或砷(As)等杂质而形成的。这些五价元素在晶格中多余的一个电子不参与共价键的形成,因此成为自由电子。在 n 型半导体中,参与导电的主要是带负电的电子,这些电子来自半导体中的施主。凡掺有施主杂质或施主数量多于受主的半导体都是 n 型半导体。例如,含有适量五价元素磷、砷、锑等的锗或硅等半导体。由于 n 型半导体中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所以 n 型半导体呈电中性。自由电子主要由杂质原子提供,空穴由热激发形成。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自由电子)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就越强。
(二)光照下的电子激发与分离
当光照照射到光伏电池上时,光子被半导体材料吸收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空穴。以晶体硅为例,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由 P、N 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同质半导体材料构成)上时,入射光子进入空间电荷区,这时会产生电子空穴对。接着电子、空穴相互运动,N 区的空穴向 P 区运动,P 区的电子向 N 区运动。
这是因为在半导体中存在电场作用,具体来说,在光伏电池中,p 型和 n 型半导体材料通过扩散、离子注入等方法形成 p - n 结。p - n 结是光伏电池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将光生载流子分离,形成光电流。
当光照射到光伏电池表面时,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和空穴被激发,产生光生载流子。在 p - n 结附近,由于内建电场的作用,光生载流子被分离,电子被推向 n 型区,空穴被推向 p 型区,形成光电流。
由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n 型区和 p 型区之间形成了电势差,从而产生了电流。这个电流就是光伏电池输出的电能。
光生伏**应描述了当光照射到半导体时,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从而产生电荷载流子的过程。光生伏**应的效率和太阳电池的性能密切相关,它取决于光能的吸收、电荷载流子的扩散和传输,以及电极的收集效率。影响光生伏**应效率的因素包括半导体的带隙、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和扩散长度,以及界面和缺陷的影响。
在 p - n 结处,自由电子从 n 型半导体扩散到 p 型半导体,而空穴从 p 型半导体扩散到 n 型半导体。这种载流子的扩散会在 p - n 结处建立一个电势差,形成一个内建电场。内建电场的方向是从 n 型半导体指向 p 型半导体,它将激发后的电子向 n 型半导体区驱赶,而将空穴向 p 型半导体区驱赶,从而实现电荷分离。
电荷分离后,电子和空穴分别被收集在 n 型半导体和 p 型半导体上。为了提高电荷收集效率,通常会在半导体的表面形成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为电子和空穴提供收集和传输的通道。在电极的帮助下,光生电子从 n 型半导体区流向负极(负载),而光生空穴从 p 型半导体区流向正极(负载),形成光电流。
光伏电池的电荷分离效率受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带隙能量、载流子寿命、扩散长度和表面复合。半导体的带隙能量决定了光吸收的波长范围。理想情况下,带隙能量应与太阳能光谱重叠,以**地吸收光能。载流子寿命是自由电子和空穴存在于半导体中的平均时间。载流子寿命越长,电荷分离的效率就越高。扩散长度是指光生载流子从激发点扩散到电极之前所移动的平均距离。扩散长度越长,电荷收集的效率就越高。表面复合是指光生载流子在半导体表面与其他载流子复合的现象。表面复合会降低电荷分离的效率,因此通常需要钝化半导体表面以减少复合。
三、光伏发电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发展
光伏发电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 1839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发现光生伏**应,这一发现为后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光伏效应的应用。
1877 年,W.G.Adams 和 R.E.Day 研究了硒的光伏效应,并制作**片硒太阳能电池。1883 年,美国发明家 charles Fritts 描述了**块硒太阳能电池的原理。1904 年,Hallwachs 发现铜与氧化亚铜结合在一起具有光敏特性,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1918 年,波兰科学家 Czochralski 发展生长单晶硅的提拉法工艺。1921 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由于 1904 年提出的解释光电效应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30 年,B.Lang 研究氧化亚铜 / 铜太阳能电池,发表 “新型光伏电池” 论文;W.Schottky 发表 “新型氧化亚铜光电池” 论文。1932 年,Audobert 和 Stora 发现硫化镉的光伏现象。1933 年,L.O.Grondahl 发表 “铜 - 氧化亚铜整流器和光电池” 论文。1941 年,奥尔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1951 年,生长 p-n 结,实现制备单晶锗电池。1953 年,Wayne 州立大学 Dan Trivich 博士完成基于太阳光普的具有不同带隙宽度的各类材料光电转换效率的**个理论计算。1954 年,RCA 实验室的 P.Rappaport 等报道硫化镉的光伏现象。同年,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D.M.Chapin,C.S.Fuller 和 G.L.Pearson 报道 4.5% 效率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现,几个月后效率达到 6%。
(二)发展计划与推广
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计划,以推动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本推出 “Sunshine 计划”,德国和美国也相继实施屋顶计划。
美国在 1997 年宣布实施 “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1999 年 1 月,德国又开始实施 “十万屋顶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光伏发电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2009 年,中国政府为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先后实施了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 示范工程等,将中国光伏发电行业规模不断推上新台阶。
2013 年,美国和欧洲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发电制造业的 “双反” 调查。这间接刺激了**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个层次提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建立了补贴资金向电网企业按季度预拨、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发放机制。
“电价补贴” 的出台引发了**光伏发电投资的热潮,装机规模开始进入倍增的快车道。2015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国家。
2018 年 5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 2018 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即 “531” 新政,再度下调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全电量补贴标准也降低。这一政策调整降低了行业对补贴的预期,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入了换挡期,但也让落后产能进一步被淘汰,行业发展质量有效提高。
(三)现状与趋势
如今,光伏发电在民用领域及运输业广泛应用。全球光伏发电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实现快速增长。中国、美国和欧洲仍然是全球**的光伏发电市场,同时,新兴市场如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装机容量也在迅速增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未来,光伏发电行业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将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解决其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全球市场的拓展与合作将为光伏发电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政策引导将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光伏材料、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各环节将实现更加紧密的衔接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政府将继续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与发电方式
(一)系统组成
光伏发电系统一般由太阳能电池板、光伏逆变器、蓄电池组、控制器等组成。
太阳能电池板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它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其由**数量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当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上时,由于光伏效应,产生电能。当应用领域需要较高的电压和电流而单个组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把多个组件组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以获得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
光伏逆变器是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设备。由于太阳能电池发出的是直流电,而一般的负载是交流负载,所以逆变器是不可缺少的。逆变器按运行方式,可分为独立运行逆变器和并网逆变器。独立运行逆变器用于独立运行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为独立负载供电。并网逆变器用于并网运行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发出的电能馈入电网。逆变器按输出波形又可分为方波逆变器和正弦波逆变器。
蓄电池组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起到储存电能的作用。当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超过负载需求时,多余的电能可以存储在蓄电池组中;当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不足时,蓄电池组可以为负载供电。对于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来说,蓄电池组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控制器则负责控制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它可以监测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控制蓄电池组的充放电过程,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独立光伏发电
独立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蓄电池组结合,独立向设备或负载供电。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阵列、蓄电池组、充电控制器、电力电子变换器(逆变器)、负载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太阳辐射能量经过光伏阵列首先被转换成电能,然后由电力电子变换器变换后给负载供电。同时将多余的电能经过充电控制器后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储能装置(蓄电池组)中。这样在日照不足时,储存在电池中的能量就可经过电力电子逆变器、滤波和工频变压器升压后变成交流 220V、50Hz 的电能供交流负载使用。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是不依赖于电网,能够在偏远地区或没有电网覆盖的地方为设备或负载提供电力供应。它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利用阳光资源,实现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并且具有**的灵活性和独立性。然而,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蓄电池组的容量有限,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系统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蓄电池组的成本较高。
(三)并网光伏发电
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接入电网,实现与电网互补。
并网光伏发电,是指将太阳能电池板转换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然后接入电网供电。这种发电方式可以将发电的多余电能送回电网,同时在用电高峰期使用电网的电力供应,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和电网互相补充的目标,同时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当太阳能电池阵列无法满足负载需求时,公共电网会提供电力。而当阵列产生的电能超过负载时,多余的电能则会馈回电网。为实现这一行为,需要并网逆变器以保证电能输出符合电网标准。因此,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能调峰并降低负载缺电率。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分为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和风力并网发电系统。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方阵)、光伏并网逆变电源量装置组成。光伏组件(方阵)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通过并网逆变电源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能馈入电网。风机并网发电系统由风力机、风机控制器、风机并网逆变电源及计量装置等组成。风机将风能转化为交流电能,通过风机控制器再转换为直流电能,经风机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能馈入电网。
(四)集中式光伏发电
容量大、并网电压等级高,由电网统一调配供电。
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是利用荒漠、山区等集中建立大型光伏电站,生发电力直接并入公共电网,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用户用电。集中式大中型并网光伏电站主要特点是容量大、并网电压等级高,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
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优点包括选址更加灵活,光伏出力稳定性有所增加,削峰作用明显;运行方式较为灵活,相对于分布式光伏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无功和电压控制,易实现电网频率调节;建设周期短,环境适应能力强,不需要水源、燃煤运输等原料保障,运行成本低,便于集中管理,受到空间的限制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扩容。
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依赖长距离输电线路送电入网,同时自身也是电网的一个较大的干扰源,输电线路的损耗、电压跌落、无功补偿等问题将会凸显;大容量的光伏电站由多台变换装置组合实现,这些设备的协同工作需要进行同一管理,目前这方面技术尚不成熟;为保证电网安全,大容量的集中式光伏接入需要有 LVRT 等新的功能,这一技术往往与孤岛存在冲突。
五、光伏发电的工作过程
(一)吸收光子
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表面时,光子首先会到达吸收层。光伏电池的吸收层通常由具有特定能带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光子的能量。光子照射到吸收层上后,材料中的原子会与光子相互作用,将光子的能量吸收。吸收层中的材料会将吸收的光子能量传递给电子,为后续的电子激发过程提供能量基础。
(二)电子激发
吸收了光子能量的电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在半导体材料中,价带是电子的低能量状态区域,而导带是电子的高能量状态区域。当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时,就形成了电子 - 空穴对。电子带有负电荷,而空穴则相当于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这种电子 - 空穴对的产生是光伏发电的关键步骤之一。
(三)电子 - 空穴分离
在光伏电池中,通过电场分布将电子吸引到正极,空穴吸引到负极。这种电场通常是由光伏电池内部的 p-n 结产生的。p-n 结是由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结合形成的区域。在 p-n 结附近,由于两种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差异,会形成一个内建电场。这个内建电场的方向是从 n 型半导体指向 p 型半导体。当电子 - 空穴对在 p-n 结附近产生时,内建电场会将电子推向 n 型半导体区,而将空穴推向 p 型半导体区,从而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四)电流流动
电子和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产生电能。被分离的电子在 n 型半导体中向正极移动,而空穴在 p 型半导体中向负极移动。当电子和空穴在外部电路中通过负载(如电灯、电器等)连接时,就会形成电流。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转化为电能,为负载提供电力。如果将多个光伏电池连接在一起,可以组成光伏电池组件,进一步提高输出的电能。为了满足不同的用电需求,还可以通过逆变器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总之,光伏发电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光子的吸收、电子的激发、电子 - 空穴的分离和电流的流动等多个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太阳能被有效地转化为电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六、光伏发电的应用前景
(一)能源领域
光伏发电在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用于家庭和商业建筑供电,**地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步提高,成本持续降低,使得光伏发电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在家庭供电方面,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可以满足家庭日常用电需求,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并入电网获取收益。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大面积的屋顶和立面为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
同时,光伏发电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环境排放。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光伏发电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友好。它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
为温室大棚提供光和热
光伏农业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了 “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养殖” 的新模式。在温室大棚顶部安装光伏电池板,既可以为大棚内的农作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又能利用光伏电池板的遮荫效果降低棚内温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光伏农业大棚还可以结合温室技术,为农作物创造更加稳定的生长环境。例如,通过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精准调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用于农村家庭用电
在农村地区,光伏发电可以为家庭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电网覆盖不足,光伏发电成为了解决农村用电问题的有效途径。
采用 “公司 + 村镇 + 农户” 等模式,利用农户闲置土地和农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农民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或电费收益,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光伏发电还可以为农村的公共设施如路灯、灌溉设施等提供电力支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交通运输领域
为电动汽车充电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光伏发电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在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安装光伏车棚,车棚顶部的光伏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光伏充电桩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还能降低充电成本,为电动汽车用户带来便利。同时,它也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
降低交通运输环境污染
光伏发电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运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光伏船舶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驱动,解决了传统船舶对燃油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如光伏车道,通过在道路表面铺设光伏电池板,为交通灯、路灯等提供电源,同时也可以为电动车充电,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的绿色化发展。
(四)其他领域
无线通信
在无线通信领域,光伏发电可以为通信基站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基站通常分布在偏远地区,传统的电网供电成本高且稳定性差。而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独立运行,不受电网故障的影响,确保通信信号的稳定传输。
光伏供电的通信基站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运营成本。
水处理
光伏发电可以为水处理设施提供电力,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在一些地区,水处理厂的电力供应不稳定,影响了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确保水处理设施的连续运行,提高水处理的效果。
同时,光伏发电还可以降低水处理的能源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光伏发电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卫星的运行提供动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发电有望在航空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为无人机提供动力等。
计算机
在计算机领域,光伏发电可以为数据中心等设施提供电力。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巨大,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成本,同时减少碳排放。
此外,光伏发电还可以为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提供便携式的电源解决方案,提高设备的使用便利性。
总之,光伏发电的应用前景**广阔,涵盖了能源、农业、交通运输、无线通信、水处理、航空航天、计算机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光伏发电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